邹操教授:左心耳封堵术后抗栓策略的深度思考

浏览量:1503

 

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,左心耳封堵术(LAAC)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,为众多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。然而,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,术后抗栓问题也逐渐凸显,成为医疗界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。在2023年苏州心血管病年会期间,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操教授针对LAAC术后的抗栓策略问题,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
 

术后抗栓策略的目的与由来

2023年美国和中国的房颤诊断和治疗指南中,建议有长期抗凝绝对禁忌证的患者,应考虑LAAC,有长期抗凝相对禁忌证的卒中高风险房颤患者,可考虑行LAAC,推荐级别均为II级。但是LAAC术后器械相关血栓(DRT)事件的发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,临床更多是用于二级预防或确实存在出血高风险的患者。同时,LAAC术后的出血事件也不容小觑,尤其是在预防DRT的强化抗栓治疗阶段。因此,选择合适的抗栓治疗方案对预防DRT和出血事件都至关重要。

 

目前国内LAAC术后抗凝策略可谓是百花齐放,然而,术后用药方案均需要结合患者意愿、出血风险、卒中风险来决定,由医生判定用药剂量,并建议45天TEE随访。

 

大型临床研究中,LAAC植入后的抗凝策略包括:抗凝禁忌患者用药方案和非抗凝禁忌患者用药方案。其中抗凝禁忌患者用药方案为:术后3个月服用阿司匹林/氯吡格雷,3个月后改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单药抗栓;非抗凝禁忌患者用药方案:术后6周服用DOAC或华法林,6周后复查TEE,若残余分流大于5mm或发生器械表面血栓,建议继续服用DOAC或华法林至3个月,3个月后开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;若术后6周复查TEE残余分流小于5mm则可以6周后改为服用阿司匹林/氯吡格雷至3个月,3个月后开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单药抗栓(以上用药方案依患者个体情况酌情调整)。

 

 

LAAC术后抗栓方案最早来源于RCT动物实验,实验用药方案为抗凝药物联合阿司匹林用药 6周以后,改成双抗血板治疗(DAPT)持续6个月。实验结果显示,4 周时Watchman可实现完全内皮化。证实AC+AP抗栓方案有效。

 

一项LAAC注册研究于2016-2018年纳入31994例患者,CHA2DS2-VASc评分平均为4.6分,HAS-BLED评分平均为3分,比较患者不同抗栓策略的预后。结果提示,DAPT虽不增加出血发生风险,但DRT发生风险增加;阿司匹林加入抗栓方案会显著增加不良事件,尤其是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;单用口服抗凝药(OAC)可以减少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,但并不增加缺血事件的发生。进一步证实AC+AP抗栓方案的效果。

 

在真实世界中,LAAC术后抗栓策略并不统一。那么AC+AP是否是最佳方案?Protect AF研究发现,在不同INR患者中,卒中事件和DRT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。说明不同强度的抗栓方案似乎没有差异。而且相关研究虽发现,DRT与系统性栓塞事件息息相关,或是临床事件的重要指征,但是临床栓塞事件相对发生率低,基于此,最佳抗栓方案难以确定。

 

对于LAAC术后抗栓策略,邹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。首先,需要预防系统性栓塞,通过助力器械表面快速内皮化,预防术后DRT事件。对于理想的治疗方案,邹操教授指出,应该具备强度低、时间短、安全有效的特点,且具有低出血率和DRT发生率。

 

LAAC术后抗栓时间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。邹操教授回顾苏大附一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Watchman LAAC手术的90例患者(包括手术失败5例,发生并发症1例,未随访30例),术后单一OAC抗凝治疗,最终54例患者的CTA随访结果显示,不同随访时间时的完全内皮化率不同,术后3个月,完全内皮化率约为60%,术后6个月,累积完全内皮化率约为80%。那么抗栓时间具体应该是45天、3个月、6个月还是更长时间?需要根据食道超声结果还是冠脉 CTA 结果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凝剂?这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。

 

 

抗凝(AC)vs 抗板(AP)孰优孰劣

2021年JACC杂志发表了DRT预测因素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,提示部分因素可以预测DRT。此项研究显示,DRT风险因素评分包括肾功能不全(1分)、植入深度距离肺静脉边缘>10mm(1分)、非阵发性心房颤动(1分)、医源性心包积液及高凝状态(4分),总分0-1分为DRT低危,≥2分为DRT高危。对于高危患者,术后抗栓策略要更为充分。

 

 

DRT形成时期与服药时间相关。研究发现,根据服药的不同时间,DRT发生的比率为24.9%(45天),38.8%(45-180天),16%(180-365天),20.3%(大于365天),其中围术期45天至180天DRT发生比率最高。说明DRT形成更多发生在术后6个月之前,不一定都在术后6周内,因此规范随访至关重要。

 

抗栓治疗到底是选择OAC还是DAPT?有研究发现,患者DRT确诊时,采用SAPT的患者占36.3%,DAPT方案占26.2%;而在确诊后发现,用药方案中OAC激增,抗板药物下降。表明,DAPT似乎更容易导致DRT,OAC是解决DRT的常用手段。一项随机对照试验,比较了DAPT与OAC在预防心血管事件安全和有效性,主要终点为脑卒中、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、心肌梗死或心血管死亡率。结果显示,与DAPT相比,OAC的出血风险相似,但卒中风险却更低。说明OAC预防卒中更安全有效。

 

 

而另外一项Mate分析显示,在纳入的83个研究12326例患者中比较短期OAC与DAPT患者组出血、血栓栓塞、DRT和全因死亡事件率,两者在卒中、死亡、出血或DRT事件上没有显著差异。

 

在既往研究中,并没有对DRT进行标准定义,每项研究的DRT不尽相同。目前OAC与DAPT孰优孰劣仍然没有定论,适合患者的才是最好的

 

 

左心耳封堵术后用药新思考

明确OAC治疗DRT更有效,改进药物策略与器械

 

EUROC-DRT多中心注册研究是最大的系统性评估LAAC术后DRT特征、治疗策略以及相关临床结局的研究。该研究发现,DRT事件中,塞式封堵器占32.3%,盘式封堵器占67.7%,发现DRT时,45.6%的患者正在使用双抗,39%的患者使用单抗,通过加强或更改抗凝策略,DRT事件在79.5%的患者中得到解决。研究表明,特殊的高危患者可以从OAC中获益。因此,LAAC术后抗栓治疗,一方面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改变用药策略,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器械的改进。

 

 

术后前6周,“AC+AP”是否不可或缺

 

无临床数据显示,ASA在左心耳封堵术后能有效降低DRT事件,但有样本数据显示,ASA+OAC用药方案会增加出血风险,但并未降低AF合并TAVR或DES的心血管不良事件。因此,临床实践中不少医生处方单抗凝药物作为术后抗栓方案,尤其是在术后前6周。

 

半剂量DOAC或许是更好的选择

 

一项研究纳入555例患者,其中357例患者标准用药,198例患者服用半剂量DOAC,结果显示,相比于OAC转双抗的用药方案,半剂量DOAC的DRT事件和出血风险更低。因此在术后45天或者3个月后,半剂量DOAC可能使患者全面获益,或许是更好的选择。

 

抗栓用药时间最优可能是3个月

 

在相关研究中,术后TEE随访发现,3个月的治疗方案相比6个月治疗方案,患者DRT事件和系统性栓塞并未增加。提示,术后抗栓治疗3个月就足够。

 

新器械助力术后内皮化

 

新一代WATCHMAN FLX在设计上减少了77%的金属暴露,增加了80%的与心耳接触的面积,从而增加了器械内皮化的速度,在减少事件发生率和提高停药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。临床试验1年随访发现,仅1.8%的患者发生DRT。PINNACLE FLX研究显示,随访45天抗凝停药率为89%,随访2年抗凝停药率达93%;在随访1年至2年内仅有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。

 

 

抗血栓涂层器械助力更好临床终点

 

2023年HRS盛会Drew Pickett教授、Aloke Finn教授、Walid Saliba教授分别汇报了WATCHMAN FLX Pro 最新的涂层技术、优化的用药方案。含氟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在其他医疗器械中被广泛证明,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上广泛应用的PVDF-HFP涂层也在WATCHMAN FLX Pro上已得以应用,称为Hemocoat技术。含氟涂层的WATCHMAN FLX Pro可以加速内皮细胞覆盖、降低血小板吸附,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,加速内皮化进程,有效降低DRT的发生几率。其术后单抗临床试验正在筹备中,期待更加优异的临床结果。

 

 

总结

LAAC后的抗栓策略起源于经典的WATCHMAN早期随机对照试验,尽管该研究已过去一段时间,但其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。目前,关于OAC与DAPT在左心耳封堵术后的优劣对比,医学界仍无明确定论。这提示我们,对于术后抗栓策略的选择,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。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,OAC因其对降低血栓风险(DRT)的显著效果而应被优先考虑。未来,我们还需要对术后抗栓策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。初步研究显示,LAAC后单用DOAC可能优于AC+AP,且使用时间应至少为3个月。另外,对于术后45天或3个月的患者,长期采用半剂量的DOAC治疗可能更为安全有效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,新型的左心耳封堵器械如WATCHMAN FLX(其内皮化速度更快)和FLX PRO(支持单药抗血小板治疗)的迭代更新,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治疗益处。

 

 专家简介 

邹操 教授

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

医学博士、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

大内科副主任、心血管病教研室副主任

擅长房颤等复杂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和起搏器植入术

美国Mayo Clinic和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

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导师

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

江苏省心源性卒中委员会常委

苏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

苏州市房颤中心联盟委员会常委

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

苏州市卫生青年骨干人才“全国导师制”培养对象

 

 

 

- End -

关注我们

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

点击关注
医谱学术
点击下载
医谱app

版权及免责声明:

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、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,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复制、传播、展示、镜像、转载、摘编等。经授权使用,须注明来源,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有关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。

图片

表情

发表留言

暂无留言

输入您的留言参与专家互动

点赞
评论
收藏
分享
Copyright©2018 远大康程 京ICP备14005854号-1